“這是我們已建成的兩大間養老周轉房,主要是破解四代人同住一屋的尷尬,為子女輪流贍養、臨終照料關懷提供方便!1月1日上午,在慈善幸福院東邊空宅院的施工現場,武陟縣西陶鎮張武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中心一邊指揮鏟車工作,一邊向記者介紹。
張武村創新踐行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注重鄉土味道、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為標尺,著力打造胡同文化、產業融合鄉村建設新業態,有效破解“斷頭路”整治、背街小巷硬化、空心宅院治理等難題。
抓實“抱園+”,推動產業融合。在空心宅院綜合整治中,堅持村莊風貌管控與鄉村產業經濟融合發展,因地制宜整合村內4處空心宅院,打造涵蓋醫療、養老周轉房、夕陽紅創業中心、庭院經濟合作社、民宿五位一體的“抱園+”,即在慈善幸福院旁邊建立衛生室,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便利;建立4間養老周轉房,為老人建立“共享之家”,破解四代人同住尷尬,為子女輪流贍養、臨終照料關懷等方面提供便利,實現“老人不動孩子動”的居家養老新模式;組建“夕陽紅產業經濟合作社”,組織14名有手工技藝的老人制作針織物品、虎頭帽、千層底鞋等手工藝品,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打造庭院經濟,主要以精耕細作種植綠色無公害健康蔬菜為主,統一包裝銷售,滿足個性化需求,已吸納社員30余戶,建成鄉村民宿3間。目前,“抱園+”每年可為集體增加收入8萬元。
深入挖掘胡同文化,增設桌椅、花園、書畫等元素,創新打造“一米話廊”“一米花廊”“一米畫廊”等胡同文化,下足“繡花針”功夫推進背街小巷治理,為群眾打造集文化、綠化、休閑、玩樂為一體的生活空間。去年,村里共整治胡同16條,打通“斷頭路”23條,平整、硬化路面1030平方米。
留下“老屋印象”,重拾鄉愁記憶。按照“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對村內老舊房屋進行提質改造,保護鄉村傳統風貌,建成懷舊老屋3處,室內恢復起居、就餐、待客、娛樂等農民日常生活場景,室外增加磨盤、農耕工具、水井等農家元素,留住鄉愁,留下鄉村印記。
(記者董柏生 通訊員李紅科)